李哥在市医院病理科工作了十五个春秋,可最近却险些因一张组织切片而遭遇挫折。上个月初,他值夜班时,急诊科送来了一例疑似胃癌的病例样本,显微镜下的切片边缘总是显得不够清晰。"当时我冷汗直冒,"他事后向我回忆道,"第二天就要出具报告了,如果这模糊不清的图像导致误诊,可能会耽误三个月的治疗时机,病人的家属说不定会把整个科室都掀翻。"
组织切片图像怎么看才清晰?
这句话触及了许多病理科医生的痛点。李哥刚开始学习时,仅仅练习切片染色就花了半年的时间——苏木素染液的浓度一旦偏差5%,细胞核的颜色就会变得模糊一片;如果脱水步骤多用了五分钟,细胞质的纹理就会直接变得模糊不清。然而,现在让他们更烦恼的是数字显微系统的兼容性问题,他们去年新购买的扫描仪,经常将1.2μm的切片扫描成像素块,放大200倍后,图像就像马赛克一样。
那天深夜,他从老战友那里拿出的维修手册上,看到了学校准备的相关信息。这时,他突然想起了上周江西关于“解散冗余工作群”的新闻。据李哥所说,他们科室仅图像传输群就有三个,设备科有一个群负责发布补丁,信息部有一个群负责传输升级包。李哥拍着大腿感叹道:“说不定是系统后台在运行时,总是跳出来接收群消息,这才导致处理速度变慢!”
组织切片图像常见问题有哪些?
他毅然将三个工作群合并为置顶群,又将自动同步至云端的配置调整为夜间非高峰时段更新,当再次扫描那块标本时,屏幕上显示的腺癌细胞瞬间变得如同高清影片一般清晰——核仁的位置和染色质的分布都一目了然。就在这一刻,手机“叮”地一声弹出了一条新闻:“父亲术后三个月被诊断出胃癌,女儿也确诊为胃癌。”这让他心头一紧,他回头看了看墙上的钟表,已是凌晨四点半。他随手抹了一把脸,便开始撰写报告:“建议进行免疫组化检测,并警惕家族遗传倾向。”
自那之后,李哥在院中逐渐有了“图像质控高手”的美誉。上星期,内分泌科送来了甲状腺穿刺的切片,那位年轻的医生焦急得团团转,他急切地对李老师说:“李老师,这些滤泡的结构重叠组织切片图像,我们看不清密度了!”他教小伙子使用图像分割软件处理切片数据,将其转换成热力图,仅用20分钟便能标记出细胞异常增殖的区域;如今切片的精度远超十年前组织切片图像,有了得力的工具,我们病理医生才能将诊断的时间窗口从72小时缩短至48小时。
组织切片图像分析要注意什么?
在闲聊中,我们突然谈到了“明日立秋”的节气预报,李哥从他的白大褂里掏出了一支防蓝光笔,接着说道:秋天空气会比较干燥,如果切片标本储藏柜的湿度低于40%,玻璃载玻片就很容易长霉,而且图像扫描时会出现雪花点。他每天都会提前半小时到达科室,首先检查三个地方:扫描仪的出风口除尘网、除湿机的冷凝杯水位,以及自己佩戴的老花镜度数——上周看片子时眼睛感到不适,这才意识到镜片度数已经增加了50度。即便机器看片功能再强大,也必须确保人眼这第一道防线不出现问题。
李哥常言,组织切片的图像就好比病人发出的无声求救信号,哪怕只差零点几个微米的清晰度,人生的道路可能就会偏离十万八千里。如今,他手机里存有超过两百张“问题切片对比图”。每当新同事来轮岗,他最先做的就是打开那张曾挽救胃癌患者的显微截图,语气中带着自豪:“你看,这边缘的清晰度,难道不比你刚才拍的婚纱照还要清晰吗?”咱病理医生的浪漫,都藏在10×40倍的镜头里。"
请大家把这份“图像质控避坑指南”收好,转发给还在和模糊切片较劲的同事们。在看病救人的战场上,没有哪件小事可以忽视,哪怕是工作群的消息提示音,也可能是影响诊断的重要因素——你有没有因为一些职场琐事而耽误了专业工作?在评论区分享一下你的应对高招!